
2025「白晝之夜」11/1登場!圓山化身12小時城市美術館,主題、五大展區亮點一次看
各位夜貓們、藝術迷是時候出動了!每到秋天,台北都會迎來一場屬於夜晚的藝術盛宴「白晝之夜」,將城市搖身一變為深夜不眠的戶外美術館,今年將於11/1在圓山地區盛大登場,從下午一路延續至11/2凌晨。一起來瞧瞧五大展區亮點,這週末一起沈浸在限時12小時的城市漫遊吧~
2025白晝之夜主題「Hi Story」
迎來第10屆,今年活動以「Hi Story」為主題,巧妙結合「Hi」、「History」的雙重含意。不再以嚴肅的角度理解或詮釋過去,而是使用輕鬆開放的態度,邀請人們重新靠近歷史。透過視覺、舞蹈、光影與互動裝置等藝術形式,穿梭於圓山這個交疊過去與現在的場域中,成為敘事的一部分。
Photo from 2025 白晝之夜
「時間切片」展區
此區為充滿許多台北人回憶的舊兒童樂園,亮點作品包含:姚仲涵《光電獸#45—請支援收音》透過聲音點亮整座摩天輪,凝聚大家的力量。而在昨日世界的尹子潔《仙女圈》打造一朵朵可愛的菇菇,傳說是仙女聚會的痕跡,與生命之花連結著萬物共生的秩序。
Photo from 2025 白晝之夜
Photo from 2025 白晝之夜
「歷史迴聲」展區
同樣位於昨日世界,吳聯吟《迷幻山林—另存新檔》在板材上渲染出山與石,金屬表面的痕跡是光的容器,光像液體沿著皴法般的軌跡流動。中山橋下則有法國藝術家Pierre Delavie《中山橋森林》沉浸式體驗作品,以雕塑、光影與音樂共存的形式,融入場域的地形與歷史脈絡。
Photo from 2025 白晝之夜
Photo from 2025 白晝之夜
「夢的蟲洞」展區
圓山坑道最初建於日治時期,而後國民政府來臺,又因二次大戰後空防需求擴建,非常具有歷史意義。這回特別開放作為白晝之夜展區,蔡宗勳《透明的坑》試圖描繪坑道中的某個片刻切面;何彥諺《睡眠大廈》拍攝幼稚園午休的過程,觀察個體適應秩序、集體潛意識發生的時刻;邱馳《射線盆栽》以毛線為媒介,透過物理原理律動,呈現一種持續生長的形態。
Photo from 2025 白晝之夜
Photo from 2025 白晝之夜
Photo from 2025 白晝之夜
「觀看變奏」展區
與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、臺北數位藝術媒合平臺合作,蔡咅璟《記憶的殘響》座落花博公園圓山園區內,行動線高低錯落,動物園的聲音片段繚繞其間;位於圓山地下道出入口的蔡宜婷《微光曳曳》透過光球桿件構成叢叢草垛的型態,以光的律動回應自然的節奏。
Photo from 2025 白晝之夜
Photo from 2025 白晝之夜
「綻放場域」展區
主要位於花博公園圓山園區,吳承儒x胡貽斐《鹹淡適中》以互動影像回應水域和人們的關係,水邊的動植物隨著觀眾靠近變化;2025臺北數位藝術節將城市公共空間轉化為數位舞台,貳進《繪界.光映》邀請觀眾共創作品自己獨一無二的雷射畫作,呈現奇幻絢麗的視覺饗宴。
Photo from 2025 白晝之夜
Photo from 2025 白晝之夜
●2025「臺北白晝之夜—Hi Story」
時間:11/1(六)14:00~11/2(日)02:00
地點:圓山地區(圓山自然景觀公園、台北廣播電台、圓山坑道、花博圓山園區)
*更多資訊請見官網
By 台灣假期日常編輯部
追蹤FB帳號:holidaysmart.tw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