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Netflix《陌生號碼:高校簡訊詐騙疑雲》結局兇手是誰?真實故事改編讓人頭皮發麻!事件有後續嗎?
近期在 Netflix 台灣人氣榜勇奪第一的紀錄片《陌生號碼:高校簡訊詐騙疑雲》,不僅收視爆紅,也在 Threads 與各大社群引發熱烈討論。這部作品改編自真實案件,聚焦青少年在數位時代中如何被操控與詐騙,讓人看完後久久難以平復。導演 Skye Borgman 過去曾執導犯罪紀錄片《Girl in the Picture》,這次再度操刀,更將恐懼與人性黑暗放大到極致。特別是最後兇手身份揭曉時,震撼程度可說讓人 頭皮發麻。
以下內容涉及劇透!請斟酌觀看
以下內容涉及劇透!請斟酌觀看
以下內容涉及劇透!請斟酌觀看
以下內容涉及劇透!請斟酌觀看
以下內容涉及劇透!請斟酌觀看
從一則簡訊開始的惡夢
故事從一則看似無害的陌生簡訊展開。主角 Lauryn 與 Owen 是一對年僅 13 歲的美國高中情侶,住在密西根州的小鎮 Beal City。最初只是幾條讓人心慌的訊息提醒,但很快演變成每天數十則恐嚇、性羞辱,甚至涉及自殺暗示的騷擾轟炸。隨著謠言與攻擊蔓延,不僅 Lauryn 與 Owen 深陷痛苦,整個校園與社區也被推入不安與猜忌的氛圍之中。
Photo from Netflix
真實當事人現身說法
這部紀錄片最大的衝擊感,來自於 演出者全是案件當事人。透過受害者 Lauryn 與 Owen 的第一手訪談,加上警方與 FBI 調查紀錄、學校與社群媒體片段,觀眾能跟隨線索一步步逼近真相。導演 Borgman 更納入加害者 Kendra 的長時間訪談,讓她親口說出自己的想法與心理狀態,使整部片的敘事既冷冽又令人不安。
Photo from Netflix
最親密的人往往傷害你最深
當真相揭曉時,觀眾震驚地發現長期發送簡訊的竟是 Lauryn 的母親 Kendra Licari。她利用「號碼偽裝/轉接軟體」製造匿名身份,長期操控並騷擾女兒與周圍人。紀錄片揭露了她的控制手法,例如以「我被強暴過」來博取同情,甚至鼓勵女兒與男友發展虛擬戀情,當 Lauryn 出現自殺傾向時,她非但沒有阻止,反而推波助瀾。這種來自最親密關係的背叛,成為全片最令人窒息的衝擊點。
Photo from Netflix
我們能學到什麼?
這起事件不僅揭示了網路詐騙的危險,更深刻反映了家庭關係中的問題。紀錄片引發了觀眾對於家庭教育、心理健康以及青少年網路安全的深思。它讓觀眾正視「數位工具如何被濫用」與「親密關係中的控制問題」,導演在談話中也表達希望這部片能促成更多家庭與學校之間的對話,以及讓父母更留心孩子的數位生活。
Photo from Netflix
案件後續與司法審判
最終,Kendra 被警方與 FBI 鎖定,並在調查後被控以兩項「跟蹤/騷擾未成年人罪」認罪。法院判處她 19 個月至 5 年不等的刑期,並於 2024 年以假釋方式出獄。這起案件從單純的校園霸凌風波,演變成 家庭控制、心理操縱與網路詐騙的交錯議題,使紀錄片的震撼力更顯真實。
Photo from Netflix
Lauryn的近況如何?
雖然事件可能造成創傷,但所幸兩人都並未因此陷入陰霾中,就個人IG來看,Lauryn有好好過生活,且找到伴侶開始了一段戀情,而男生已經從高中畢業繼續發展運動長才。
孟喬森症候群與代理型操控
所謂 孟喬森症候群,是一種心理障礙,患者會假裝或誇大病情,以博取關注和同情。而 代理型孟喬森症候群(Munchausen by proxy) 則更為駭人,照護者或父母會對他人(通常是小孩)捏造或加劇傷害,讓外界以為「受害者」需要保護,藉此滿足自身的心理需求。
紀錄片中的加害者,Lauryn 的母親 Kendra,正是這樣的存在。她不是為了金錢或外在利益,而是透過「操控」來獲得存在感。從假裝同情女兒、製造騷擾,到讓女兒成為故事的「受害者」,正與代理型孟喬森症候群的特徵契合。
Photo from Netflix
重新正視網路霸凌議題
《陌生號碼:高校簡訊詐騙疑雲》不只是揭露一段離奇事件,更深刻提醒我們 數位時代的危險。它讓觀眾思考網路安全、家庭教育與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,也促使父母與學校更關注孩子的數位生活。紀錄片最後留下的問題是:當科技被濫用、當最親密的人選擇操控而非保護,社會該如何面對?這正是本片引發全球觀眾共鳴的原因。
Photo from Netflix